父爱如山·母爱也如山

[复制链接]
查看2115 | 回复0 | 2012-11-28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显示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否则无法通过验证)

×
父爱如山

    父亲走了!以后都不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
   
    虽然,我已经43岁,儿子也16岁了,怎么说也算是人到中年了,可内心里依然对父亲有着无限的眷恋。有父亲在,做什么事都觉得有靠山,父亲于我那是山,需要毕生仰视的高山!
   
    父亲走了34天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依然在脑海里。这几天,每当凝视父亲的遗像,自我记忆以来近四十年父亲的形象,一幕幕,如同电影般浮现。一直都不敢想父亲真的离开了,在单位看着十多年前的录像,看到父亲的画面,止不住地泪如泉涌。
   
    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每次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做面鱼给我们吃。父亲不太会烧菜,做面鱼放些青菜,就省去了做菜的繁琐。父亲做的面鱼,咸咸的,会放好多平时母亲舍不得放的猪油,特别好吃,我们都很喜欢吃。家里有腊肠的话,父亲也会做些米饭蒸肠,在饭锅上放一节猪大肠。大肠的油渗到锅里,米饭就特别好吃。
   
    记得小妹妹刚断奶时,母亲避出,去了外婆家,小妹晚上想吃奶,哭喊着要妈妈。父亲就扛着她,在漆黑的夜晚,站在农场的桥头,等着母亲。为了哄妹妹,一边喊着“大黄牛、大水牛”,一半扛着她转悠,直到她睡着了。
   
    父亲表面上最疼爱小妹妹,其实,我知道,他对我心最重。也许,因为我是儿子,对我的要求更加严厉些。我现在也做了父亲,也更加理解了父亲的心理。我却对不起父亲,辜负了他的希望。
   
    1978年,父亲借调到盱眙县多管局。每次回家,总会带些我们在农场里吃不到的东西。有时是几块糖,有时是一些点心。有一次,父亲带回几根香蕉,那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吃过的。可是,我因为没有吃过,第一口就吐在了地上。
   
    ……
   
    父亲的事,是永远也回忆不完的。
   
    而父亲对自己的生命是有预感的,似乎是感觉到了自己不久于人世。在他住院前思想还清醒的时候,曾经自己坐在书桌前,整理自己一生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代表证,整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各种文字资料。坐在书桌前整整一天,也不说话。父亲生病以后,言语越来越少,他的这一反常的举动,却没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他突发脑梗死住院前,志兰阿姨来我家。在为志兰阿姨拍照片的时候,从来对照相不太喜欢的父亲,颤颤巍巍地从房间走到沙发前,坐下与母亲和志兰阿姨合影。我们当时都很惊讶,现在想来,父亲是有意的,他是为了留给我们最后的念想。可我们除了惊讶之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
   
    也幸亏父亲那天的举动,现在,我在电脑里还能看到父亲临终前不久的面容。父亲的这一片苦心,却差点被小妹弄丢了。她存在电脑里,自己却不记得地址,差点找不到。
   
    发病住院后,父亲已经不能说话了。可我知道,他的思维是存在的,清醒的。他数次拔掉氧气管和胃管,那是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了,是对尘世厌倦了!可是,我们却还怕他再拔管而残忍地绑住他的手……
   
    对父亲的病逝,母亲是有预感的。母亲是不赞成再让父亲受罪的,可是,作为儿女,如何忍心啊!后来,医院的主治医生也是同样的说法:抢救他,其实是给他罪受。作为医生,抢救病人是他的职责,对此类病人而言,却不知道是救他还是害他。
   
    如果,早知道难以挽回父亲的生命,还不如让他安静地在家里走,那样,他要少受多少罪啊!国外不是也有人提出安乐死吗?后悔啊!!!
   
    父亲临走前的那天晚上,我舍不得母亲因连日劳累病了才刚刚好些的身体,对母亲说由我来照顾父亲。在晚上十一点钟还按时给他输入营养液,其实,父亲那时已经不能消化了。包括下午五时、八时输入的营养液和牛奶、中药,都无法消化,堆积在胃里。我输入的时候,父亲已经不能承受了,看着我,我却不懂父亲的眼神,还在给他输,生怕输的不够……
   
    可怜的老爸,瞪大眼睛看着我,却说不出来。我悔啊!我怎么这么不孝啊!
   
    夜里两点多钟,父亲积在胃里的所有的东西,都吐了出来。早晨七点零五分,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几天来,父亲瞪大眼睛看着我的神情,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我有愧啊!每次想起父亲,总能看到他那痛苦的眼神。
   
    爸爸,34天了,您在天之灵还好吗?你还在记恨您的儿子吗?!儿子还准备给您过八十大寿呢……
   
    爸爸,我想你啊!儿子不孝啊!  

   母爱也如山

    父亲英年早逝。在我九岁那年,父亲突然病故,仿佛天崩地裂,母亲悲痛欲绝,多次哭晕过去。面对着一家老小,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当时,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大姐是抱养的,已经出嫁),小弟出生还不到两个月,最大的二姐也才十三岁,还有一个年近八旬的爷爷。
  
  老人需要奉养,孩子需要照顾,现实不允许母亲再脆弱了。母亲把悲痛埋在心底,坚强地用柔弱的双肩担起了父亲抛下的重担。
  
  弟弟妹妹小,离不开母亲的照顾,但农忙时节,母亲也尽可能地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点“口粮”;做家务、喂养孩子的同时,在有限的自留地里尽量多种些瓜果蔬菜;养鸡、养鸭、养猪,变卖后交“口粮款”。
  
  母亲心思缜密,巧妙安排,把一大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那“大锅饭”的时代,劳动效率很低,所得粮食有限,其中一部分作为“工分粮”分给“劳动力”了,到每个人分得的口粮也就少得可怜了。那年代,劳动力多的尚且吃不饱,常常在“春末”拿着布袋四处借粮,而母亲却能把这有限的粮食配合自留地产的地瓜、蔬菜,精心安排,让一家人填饱肚子,隔段时间还能吃上一顿“咸饭”。
  
  母亲性格坚毅,十分要强。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从不求人,偶尔请人帮忙做粗重农活,也一定要付给工钱的。母亲自尊心很强,我们从来就没看到过她去吃过一回酒席。
  
  母亲对孩子教育很严格,对哪个孩子都不溺爱。她从舍不得责打孩子,善于说理引导。她教育我们即使在外面受人欺负,也要忍让;她让我们从小学会尊老爱幼;她让我们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邻居很少听到过母亲在村落里叫喊孩子的声音,因为她对每个孩子的去向心中有数。她要求每个孩子“出门必告,入门必禀”,以至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保持着这良好的习惯。
  
  母亲自己不识字,但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尽可能地让孩子上学读书。她从不问我们“作业做好了吗?”而是常常告诫我们;“咱家的处境跟别人不同,你们要为这个家争气!”当我成为文革后第一个走出山村吃“公家饭”的人时,母亲高兴极了,设酒席宴请亲戚和邻居。
  
  母亲尊敬长辈,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我姐姐卖柴火给爷爷买牛奶。有什么好吃的首先给爷爷,然后是每一个孩子,而她自己,甚至连汤都舍不得喝一口。
  
  母亲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她看不得人家受苦,遇到孤寡老人,常常会尽力帮助人家。她同时教育我们要助老惜贫,对他们应施以援手。
  
  子女长大了,纷纷成家立业了。我们要接她到新居去住,她推说老家清静又可以种菜。其实,由于长期的劳累,母亲已经年老体弱了,但她觉得自己尚能自理,不想增添子女的负担,固执地不离开老家,谁也说服不了她,我们唯有经常回家陪她说话聊天了。
  
  母亲始终保持勤劳节俭的本质,在老家养了几只母鸡,菜园里也经常有新鲜的蔬菜瓜果,不时地可以送些鸡蛋、蔬菜给亲友,嘴里还不忘用上一句时髦的话;“这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母亲是个普通人,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一肩承担了慈母和严父的角色,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母爱似水,母爱也如山!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