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我们唯一的财富”

[复制链接]
查看1648 | 回复0 | 2012-11-28 14: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显示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否则无法通过验证)

×
以色列虽然被《圣经》誉为“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以色列不仅没有奶和蜜,应该说它的资源极其贫乏。不亲自踏上以色列的土地,你就不能感受其荒凉与贫瘠。

    不久前,笔者随中国教育考察团一行前往以色列,从北贯南,由东至西,一边领略它怡人的风光,也在一路思考着这个中东小国凭什么能创造奇迹,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1

    见识以色列的高科技农业滴灌技术

    到达以色列后的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驱车向郊外驶去。“蒸沙烨石然虏云,沸浪淡波煎汉月”。隔着车窗向外张望,满目荒凉。汽车在行驶,我们似乎闭上眼睛就很容易想象出前方焦壁、秃山、大漠、孤烟的画面。

    世人皆知,犹太人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领域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哥伦布、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卓别林、基辛格、门德尔松、伯格森……为什么一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能创造出这么多的伟大智者?这个优秀的民族到底拥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力量?难道真如犹太人自己所说,他们是被上帝选定的民族吗?我在闭目思索。

    40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名为仕维耶里的村子。这样的村子有一个专门名词:kibbutz(基布兹),意思是社区或者群体,相当于以前我们的人民公社。村庄四周,绿树茂密、鲜花明丽。

    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的Jouker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个成立于1912年的基布兹,考察他们如何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之地,建立起绿树掩映瓜果飘香的农庄的。

    一个世纪过去了,农庄不远处仍是茫茫沙漠,但与别处不同的是,这儿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蓝色的小铁丝网,里边有一个水笼头。再往前,一个个塑料棚多起来了,棚外不时能看到遗落的香瓜和西红柿。

    车子停了下来,我们鱼贯钻进了一个塑料棚。映入眼帘的是一垄垄鲜红的小西红柿。令人称奇的是,仔细看去,塑料棚里边绿秧的根部,仍然是灼灼黄沙。

    “这个叫做樱桃西红柿。”主人见来了客人,连忙摘下一大把往我们嘴里送。我们也不擦洗,一口咬了下去。大家“呜鲁呜鲁”地咀嚼,如此鲜美的水果实是人间仙品,难怪以色列有“欧洲冬季橱窗”的美名。

    看我们关注滴灌技术,主人要我们蹲下身来看他们种植的秘密。原来滴灌是在植物根部铺设水管,并在水管上开洞。滴灌根据具体植物经济价值的高低,有手动式和嵌入感应器芯片的自动式两种。清水、肥料、营养液一滴不浪费地直输每棵植物。

    滴灌的原理简单,但让水均匀地滴渗到每棵植株的技术却很不简单:其塑料管管内有管,既防堵又可保持近远端滴水同样均匀,接头过滤控制器等也都是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结合。

    “你可以看到在几公里之外有一个方盒子,那就是滴灌的控制中心。”

    在以色列,这些节水灌溉方法都是由电脑控制的,它能自动监测,精确可靠,节省人力,当系统显示水或肥料出现偏差时,设备会自动关闭。

    “全部电脑控制,人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坐着轨道车采摘!”主人的口气很是骄傲。

    好客的主人执意要领我们到附近一个高坡上,鸟瞰一下整个农庄。到了高处一看,层层叠叠的塑料棚铺展得那么辽阔,阳光之下宛若一片浩渺的湖水。

    2

    独一无二的以色列文化

    以色列,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犹太民族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都被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化解,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智慧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智慧诞生于苦难和屈辱中,丰富着自然科学和**科学的内涵。

    这天下午,我们的车队途径一大片麦田,数十名以色列人身着正统犹太民族服装在麦田里收割麦子,几名女性穿着鲜艳夹杂其间,远看去,她们与世界各地的现代女性差不多,但相比较而言衣着更富随意性。以色列人平时穿着随便,基本不穿西服,极少打领带,即使是在正式场合也少有人西装革履。这既是由于以色列多数时间气候炎热,也是受建国几十年来习惯的影响。

    “这些收割下来的麦子将会被做成一种传统的不发酵面包,在犹太人传统节日逾越节上使用。”会说汉语的导游小姐Doumil告诉我们:“在逾越节的八天中犹太人吃不到面包,而只能吃无酵面饼。”她的地道的汉语发音,令我吃惊不小。

    逾越节(Pessah)是以色列春天里盛大的节日,它使人们回忆出走埃及的情景。逾越节源于《圣经·出埃及记》。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走至红海时,举起手杖,使红海分开一条路,犹太人顺利走出红海,而追击的埃及军队被淹没在海水中。

    节日前,人们要清除家中所有发酵面食。节日期间,禁止出售和食用发酵食品,只能吃一种被称为Matsa的特制无酵薄饼,以纪念犹太人出埃及时因时间紧迫而吃不上发酵饼的日子。在逾越节,犹太人去耶路撒冷朝圣献祭。今天已没有献祭,朝圣也成了向耶路撒冷的“进军”或远足。或者去圣殿墙,或者信步观风景,或者在耶路撒冷“登高”。

    已故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自传里最后有一句话:“请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有丝毫怀疑,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孩子的孩子永远不会满足于比自由更少的东西。”

    以色列是这样一个国家,她承诺自己的国民,“即使世界都已经抛弃了我们,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所以当自己的士兵冰凉的躯体倒在戈兰高地而没有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他们不惜再次发动集团冲锋,更多人倒下而换取那一具冰冷的尸体。他们不惜工本天涯海角全球追捕纳粹分子,让遇害犹太人的灵魂得以安息。人们对以色列不惜花费巨大代价前往营救在遥远的非洲土地上(乌干达)遭恐怖分子劫持的犹太人恐怕更是记忆犹新,当英勇的突击队员倒在歹徒的子弹下时,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同胞得救后的喜悦之情。

    这就是犹太文化。

    在这个讲希伯来语的地方,人们相信文化拥有改变国人命运的力量,文化也经常被作为“以色列的良知”形象呈现。他们将文化运用在与逆境的对抗中,运用到自己的生存、生活和事业中,冲破黑暗,创造奇迹,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突然想起一个“老”问题:“为什么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呢?”

    Doumil动情地告诉我们:“雅各的后裔在埃及繁衍,也就形成了犹太民族。几代人过去后,犹太人在埃及越来越多,引起了埃及人的妒嫉,犹太人在埃及的地位下降,成了埃及人的奴仆。新法老竟下令把犹太人所生的男孩全都扔到河里。这时有位犹太妇人生了个男孩,不忍扔掉他,藏匿了三个月后,不得不用一个蒲草箱装着这孩了抛在河里。蒲草箱在河上飘着向远方流去,恰巧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看见了这孩子,出于可怜,救起了他,娶名为摩西,并把他扶养成人,摩西就是水的意思。摩西长大后,看到了犹太人的悲惨境遇,就决定把犹太人带出埃及,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艰险,犹太人终于回到了他们祖先的居地——迦南。”

    我们缓步离开会场。以色列文化部专员阿伦·谢艾走出人群,他解开上衣,拿出羊角号为我们吹了起来。原来,犹太的许多节日不仅要读书,还要诵经和忏悔,通过羊角号的声音来召唤世界上所有的犹太人回归以色列。同时,羊角号取意与上帝通话,期望得到上帝祝福,还表达着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

    3

    “智慧是以色列人唯一的财富”

    第三天,我们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考察。讲解员告诉我们,以色列除了过量的日照,几乎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源,唯一富足的资源莫过于他们智慧的头脑。

    在图书馆3楼豪华会议厅,为我们讲演的是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谢艾伦,她的题目是“智慧是以色列人唯一的财富”。

    “每一个民族都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我们犹太人教育孩子,重点放在学会把知识作为进取的力量,把智慧作为唯一的财富,把赚钱当做自己的天职,把勤俭当做必备的素养,学会在灵活处事和善待他人中赢得别人的信任,学会在正确驾驭自我的同时勇敢面对逆境的挑战。”

    多少年来,犹太人漂泊世界,不断受到**,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在犹太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到最后一刻,仍然不可以出售任何书本。他们会告诉孩子,一个人的伟大源自对智慧的无上推崇。在犹太人的**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更伟大,更值得尊重。在这个智慧高于一切的民族中,对孩子的教育当然也就离不开“智慧”二字了。

    “在我们看来,无知的人不可能是虔诚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也最无私的爱,但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更应该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有人说,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看来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特别宠爱一个民族,也不会刻意刁难另一个民族。

    临别,谢艾伦教授意犹未尽:“在我们以色列,三岁上幼儿园就太晚了,儿童的智慧开发就像磨刀一样,越磨越快。犹太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快乐、幸福、开心、赚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仿佛公鸡和母鸡孵蛋一样,公鸡孵一下,母鸡再孵一下,决不能同时孵。”

    几天的考察匆匆而过,就要分别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车窗外疾驶,我却不能专注于车窗外的旖旎风光。神奇的犹太民族和谜一般的以色列国,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不知过了多久,抬眼一望,耶路撒冷已经近在眼前。此时,一位以色列女歌手演唱的苍凉而神秘的《金色的耶路撒冷》隔空传来,不绝如缕:

    山林的气息美酒般清爽,

    钟声和松柏的芳香在风尘中弥荡;

    沉睡的树丛和石垣,

    还有那横亘屹立的城墙,

    把这孤独的城市送入梦乡;

    黄金之城、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到处充满光芒……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