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与“有意栽花”

[复制链接]
查看2146 | 回复1 | 2012-11-13 15: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显示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否则无法通过验证)

×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两句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人们刻意追求的事情或东西往往得不到;而不经意间未去强求的事,却往往成了。这不由让人想起宋人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做事要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行事,如果违背了规律,则往往会适得其反。书法艺术也不例外,这涉及审美心胸的问题。

  “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突出表现为虚静、超脱、物化和神游等。这与老庄哲学与佛教文化都有关联。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的思想,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明,才能本然地去观照体察大千世界;庄子也提出“心斋”与“坐忘”。后来人们把这些思想引入到绘画、书法、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佛教文化,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照见五蕴皆空”“不生执著,而离四相”,都强调不要执着,让心灵进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地,这与艺术审美上超功利的审美心胸是契合相通的。

  庄子说“虚室生白”,如果一个书家的思想被七情六欲包裹得严严实实,他的思维就会板滞,心手就会不畅,也就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苏东坡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东坡的这一书法创作上的美学命题,可谓是无上法门,而这样的审美心胸,并不是容易成就的。东坡有诗句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无时无刻不萦绕于人的脑海,世俗之人要摆脱世俗,诚是难哉。唯其难,破此难者方谓高人。

  有书法创作体会的书家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创作一幅作品时,可能会写上几张甚或十几张之多。但最后回过头来拣选,目光往往却落在第一张或前几张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抵书家在写第一张时,心灵的空间还较大,思维较活跃,自由度较高,条条框框的束缚较少。当写完此张后,书家从中发觉了不足,于是再写第二张。写完后又审视,发现新的不足,于是接着写第三张……书家总觉得作品不够圆满,后一张总是力图纠正前一张的缺憾,于是,便会出现不断写下去而总难满意的状况。因为一张比一张多了一些愿望,同时也就增加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出现后不如前的现象。

  欲望过于强烈,往往会折断思想的翅膀。例如当下书坛个别人为加入书协或得奖,实力不济就弄虚作假,找人替写;有的成名书家看到这个有利可图的“商机”,就有偿服务起来。还时常有代笔者感叹,我给某某写了张作品,结果他的获奖了,我却没入选。一位参展书家,将朋友为他写的示范稿投了出去,竟然得了大奖(后查实被取消),而作示范者却没如此幸运。这在外行者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其中却也正昭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代笔者为他人书写时,心情比较放松、随意,反而写出了佳作。所以蔡邕向书家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的忠告。

  静里乾坤大。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功利心过重,他的思维、神经、肌肉都会出现非常态,就会百般点缀、自矜矫情,远离快意自足、直见本心,作品必然缺乏天然的生机、活力与神韵。当然,所谓的“无心插柳”,也并非无条件的。假如插在岩石上,或在柳树枝繁叶茂的盛夏季节去插,又将如何?所以,书家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应有的素养,又要克制自己的功利心。做到“心无挂碍”,心手两忘,如米芾所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场空”。放下吧,放下吧!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下,书家们多去“无心插柳”吧!
asd172005 | 2012-12-8 01: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共赏~~~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