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医

[复制链接]
查看1328 | 回复0 | 2012-11-13 1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显示高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否则无法通过验证)

×
村里以前有一药材店,专卖中草药,从冬至夏,很是热闹。那位人称“道公”的药材师是一个极和善的人。每天接过的处方都是熟悉的几位乡村中医开来的。学中师、进喜师、炽宝师、金欢师,这几位中医方圆几十里颇具名望,乡里乡亲都晓得。


  几位中医相处友好,互不相轻,不贪名,不夺利。如果病人到这个看了不见好,就请那个看,用不着有何顾忌。他们有时碰面,还会交流一番。实际上,几位中医医术各擅专长,各怀绝技,学中师重儿科妇科,炽宝师跌打损伤,金欢师内科,进喜师擅草药、按摩;对疑难杂症怪病,都有一套办法,有的治疗偏瘫,有的治男女不育,而且各有推崇,或崇拜医圣张仲景的、或景仰药王孙思邈的、或效仿李时珍的……


  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生活水平低,中医特别受欢迎。不可能有医疗仪器拍片、B超,他们全凭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让病人张嘴看舌苔,翻眼睑瞧瞧,听听肚皮,问问最近吃了什么,哪儿不舒服,再就是捉脉(号脉),拿一小棉枕或眼镜盒,病人手放在上面,他伸三根手指搭住脉搏,说出病情及不适之感,病人点头称是。一会儿,只见他戴着眼镜,摊开处方,略作沉思,开列了处方。


  处方都比较简单,七八味药,他们说配伍妥当准确很重要,药一多了,药力相冲,反而不见效果。看似简单随意几味药,花个两三角钱就能药到病除,也有吃到几十帖药的,幸好中药都不贵,而且那时不可能开“大处方”。


  几位中医一边务农,一边行医,特别要参加夏收夏种“双抢”,不误农时。有时田间劳作时,有重病急症的家属寻到田头,他们就一身汗两脚泥直奔病人家里。


  我的母亲体弱多病,免不了经常找他们看看,一帖药几角钱,20多年都是这样熬过来。那几位中医,几乎每一位请到了,而且反反复复,不只看一次两次。也许经常接触乡村中医的缘故,从小就喜欢中医、崇拜中医。


  印象最深的是进喜师,个头矮矮,清清瘦瘦,他对草药最在行,还懂针灸、按摩,知识面很广,掌握很多奇验偏方,背上有个痈,手上生个疖,他到房前屋后菜园地里采几片薄荷叶似的草药一贴,过几天就消了红肿,真是奇效。四乡八村的人都跑来找他,他却从不收人一分钱。还常常听到进喜师对某某说,回去吃点什么什么就好了,如一些蔬菜瓜果或村边地头野生草药等;有时他给人一拿一捏,一推一按,病就好了。


  乡村中医特别善于学习,吸收新的东西。他们常夹着一本书,既有老版的汤头歌诀、医宗金鉴,也有最新出版的临证辑要、医镜、医案一类书籍。上世纪80年代初,进喜师到县城新华书店,买来两本《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穴位按摩美容健身法》,还送我一本《中医入门三字经》,30多年至今珍藏着。


  这一二十年里,几位乡村中医相继离开了人间,那药材店也不复存在,人称“道公”的药材师也已仙逝。


  怀念乡村中医,他们默默无闻,乡亲们却永远铭记。今天有个头疼脑热的,人们还会常常念及“如果进喜师还在……”


  如今,村里不要说这些有名望的乡村中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也难寻了,每次回家常常听父老乡亲这样感叹。

本版积分规则